Archive for Juli, 2007

一路走来

 从打算出国到今天,已经很长时间。一路走来,到今天,该办的都办得差不多了,能努力的也都努力了。
一叠通知书堆在手里,被梦寐以求的学校录取了,却没什么值得高兴。
学德语、申请……不断的努力争取,到今天剩下的只有不能被自己左右的。
等。只能等。就像在远离起点和终点的中间站等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车,因而也不敢离开等车的岗位。焦躁。这是小时候最痛苦的记忆之一。
马不停蹄的选择最快的国际快递,在最短的时间内递出去,却不曾想在一个小小的学校范围内材料的周转竟要比国际快递还要漫长!~ 真怕材料又丢了呀!~ 我的时间!~
开学在即,却迟迟还不能开始申请签证!~ 瑞士签证又是出名的慢。来不及只能推迟一学期入学。岁数大了,拖不起了呀!~开始盘算放弃ETH转去德国。 那边的手续都已搞定,只待入学。学习时间也可以稍微压缩一点,只要努力努力。费用也要低得多。……算是打退堂鼓吗? 不晓得。反正最近很烦。人烦了就容易打退堂鼓。
想做个项目打发时间,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可做。F去了Y老师处上班,我却“闲”在家里,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真的不是我懒呀,:(
天气又热。火上浇油。有点抓狂。扁桃体在偷偷发炎ing…… NND!~
德国领事馆电话打不通,email也不回。我的护照呀!~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身边??
 
唉!~ 一路走来……像是一场马拉松。目标就要到了,喉咙在冒烟,却偏偏在这时被要求必须暂停下来,然后端来一碗飘着苍蝇的水……“喝了吧,然后才能继续上路……”
还是前段时间埋头准备德语的日子人的状态最好。虽说时间紧,压力大,但决定因素在自己。努力了,会看到向前的每一步留在身后的足迹,踏实的,稳健的。
如果说是一段旅程,前面那段就像一片白雪皑皑的原野,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你能闻到空气里清澈的味道,看到脚踩在雪地上留下的凹陷下去的,投着阴影的脚印。脚印下的雪在阳光中变得湿润透明……而现在,美丽的旅途遇上了满是迷雾的草地。举步维艰,满身泥垢,有的时候又分不清方向。
 
这一路走来……
 
听听古琴的声音,沉寂一下下吧。

Comments (4)

有趣的房子 :)

瑞士的签证和eth的zulassung搞得我焦头烂额,胸闷气短。上午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陪爸妈逛人山人海的城隍庙。正郁闷着,看到新开河街边的两处有趣的小房子,心情大好 :)
 
这个房子沿街的立面明显的有三个时期的痕迹。
3-4层的强调竖向线条的红砖墙面估计应该是建筑最初的状态。
底下两层应该是被后来租用它们来作沿街商铺的人贴满了劣质石贴面。
2层和3层中间被估计同样是后来改造时加上的水平线脚断开。
顶层是后期添上去的。
后来的改造虽未见优美,但留下的清晰的痕迹却把建筑沿街面分成了明确的2:2:1的节奏。奇怪的比例和历史的痕迹看上去着实有趣。
看侧墙上的开洞,竟似乎也可在随机的零乱中看出一些规律。

 
这两个房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吸引我。
他们之间夹着的,是一条斜的弄堂,所以左面房子的端部平面呈锐角。底层的一跨是个空洞,形成入口。上层的楼梯直接落在这个洞。
建筑立面上各层的开窗比例和数量,以及水平线脚对立面的划分都很有趣。
右边房子的立面细部很是可爱。尤其喜欢双壁柱之间的槽中间的“黑洞”(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不会是通风口吧??)和三、四层窗下面凹下去的小圆点。 :)
可恶的证券公司的大招牌拦腰截断了一层和二层之间的立面,导致无法瞻仰两层之间的关系。二层和三层中间,一组水平线脚贯穿整个建筑——难道又是1:1的立面分割比例?

Comments (4)

好久不做设计了……

好久不做设计了。
最近和F一起做了个小项目。项目大的形体、布局基本已经预定,可调整的空间很小,于是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主要是给它重新包个外皮。
于是主要的想法也就从外皮着手。像个游戏,想尝试把捕捉不同时间表皮上光影的变化当作重点。
发两张图图,挂网48小时。

 

立面局部

上午

 

下午

 

夜景灯光

 

Comments (1)

……然后再到鲁迅公园

在鲁迅公园旁边晃悠了七、八年了,居然直到最近才走进它的大门。
 
转悠了半天,突然在湖边发现一组水泥和水刷石结合的亭子。
没有精致的细部,没有华丽的装饰,朴实得很是可爱。
并没有做作的把水泥伪装成木头或者其他什么材料。
 
最先吸引我的,是一个“两开间”的小亭子。
平屋顶,琉璃瓦和水刷石的对比,大面实墙和开洞的虚实对比,方柱子……轻巧宜人,手法很“现代” :)
比例、尺度,空间感和质感都很亲切。

 
水上的“轩”两侧又有伸在水面上的平台。背后的平台厚度和它的栏杆的厚度、支架的间距让人觉得平台轻盈、精巧——虽然未见的有多少精密细部。
“轩”经常被人们用作舞台,在此吹拉弹唱。拍照的时候不是节假日,所以只有周围的老年人在打牌。
“轩”里一半被一堵实墙遮住,可当作背景墙。另一半开敞,中间有一个做工并不算精致的“屏风”。
这一切并不精致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加上舞台上活动的人,远处的风景,两侧的水面,却共同勾画了一幅精致得让人感动的画图。

 
四角翼然的水泥凉亭,由两根细的水泥柱子和两片相互垂直的毛石片墙支撑。没有刻意模仿的斗拱额枋,藻井彩绘。朴实的材质,精巧的比例尺度,带给人观看的喜悦。

 
离开的时候远远看到隐藏在茂密树荫中的朱屺瞻纪念馆。其实还是一座不错的房子的,只是觉得可惜,坐落在公园里的山脚下,拥有美丽的环境资源,却没有好好利用,而真的只是被美丽的环境“隐”了起来。可惜,可惜……不禁又回头恋恋不舍的看了看湖边的亭子们……  :)

 
 

Comments (3)

……到长大的房子……

Lala妹妹引见了位于乍浦路的一座“长大”了的房子。
似乎觉得当年作家教时候的某位学生家就住在其中?当初总是晚上过来,对大楼的外观竟不曾留意。
 
大楼有明显的“长大”过的痕迹。最上面的两层应该是后来的加建。相当的直接。
背面上那些算得上"很乱"的遮阳篷增添了房子的味道。
想起kirk老师当年拍的米兰Giovanni Muzio大楼。
 
真实的历史也好,刻意而为也好,这种朦朦胧胧的,似乎有些拖泥带水的,修修补补的拼贴状态是让人感动的。

Commen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