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 2008

链接:续前两帖

Doktorandin lyc同学从理论高度对前两篇帖子讨论的问题的见解:

Kommentar verfassen

从“concept” 说起

"很多是追求“concept”的作品,但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快餐而已——可乐加薯条".

konzept没什么不好的,只是看你怎么推自己的konzept直到完成,而不是一个不行,再套一个的来回打转。

ETH的学生很多设计“Konzept”很简单、或则没有,因为他们不靠konzept区分高下。在这里如果10星期为期。1-4周,会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甚至更突出点。不过4周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前行困难。他们发展迅速。这样会一直持续到结束。

 

就好比提个桶打水,我拿着一个很大的桶,上面全是洞。他们那个小一点,上面没什么洞。刚挑的时候,我一次可以挑很多,不过到到家就漏得差不多。他们虽小,但是能挑不少回家。所以现在要先补洞,而且要那个小的先练起来。

 

——twang同学语 (见上一篇之评论)

 

twang同学说得很好呀,为了防止沉没在角落里,把这段搬到上面来。 :)

 

常常想,自己费尽周折,放弃工作,出来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其实很短暂的若干年中我到底想要学些什么?

记得当年F和德国同事聊起想去欧洲读书的事情。德国同事问想去哪里,F说,可能是D大(荷国著名学府)吧,同事听后沉思,然后说,你有想过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D大是个可以增加想法的地方,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多学点灵感之类的东西,应该去那里。可是如果你打算把做建筑师的基础夯实,我觉得可能就不太适合。据我说知,比如D国和S国的教育更适合这样的情况……

该同事的评论当然仅为个人之见,但却委婉反映了人家对中国建筑师(当然不是全部,就算个别吧)的感觉。

 

若干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草草觉得中国之建筑师和建筑学生(不敢说大多数,因为所识实在有限,就说是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吧)至少大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粗糙。

 

这个可能是和我们浮躁的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加上历史上如文革之类浩劫的摧枯拉朽的毁灭,把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细腻生活都丢进了牛棚茅厕、犄角旮旯。生活粗糙了,感觉自然容易迟钝。

哦,这里又提到了感觉。这是个大学里多数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的词。说得久了,在同学中产生两种反应:一是一切都谈感觉,一问他问什么这么做,就说感觉呗!”于是这个词转义成了一切搪塞和借口的最好托辞;二是基于上述情况的普遍存在加上老师口中的感觉也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很多同学都对感觉产生了逆反的恶感,觉得谁提感觉谁就没什么真本事

以上两种状态在人民群众中间相互感染,于是感觉细胞麻痹了。

有次去朋友家做客,主人兴冲冲的说:最近学会了做奶茶的独门秘籍!今天给你们露一手……言罢开始在厨房摆开各式武器:上好的滇红(我闻了一下口水就流出来了)、上好的牛奶(光看色泽就已经口舌生津啦)还有一大堆见都没见过的香料似的东东……我们满怀希望的坐在客厅等着“上好”奶茶的出场。奶茶端上来后……主人兴冲冲地问大家:味道怎么样?“不错,很香!”我一边违心的应和着,一边努力用鼻子和舌头在这杯味道极其“丰富”的奶茶里寻觅之前闻到的滇红的馥郁清香——未果。狠的是某位朋友,对奶茶的味道的评价是“嗯!真甜!”……委婉的问起煮茶用的水,主人说:纯净水!我们家不喝自来水的!(唉!还不如自来水呢……)离开前跟主人讨了些上好的滇红,借口是想要学做他的这种上好奶茶。

我是一向不大相信粗糙的人能做好建筑师的——即便是“粗线条”和“大概念”,没有细腻的感觉“填洞”到头来也就是个“类脚手架”。

现在也流行“精致生活”“小资情调”啊,可惜不过和售楼书上铺天盖地的“贵族享受”“皇家气质”一样,光鲜的词汇不过是想掩盖暴发户的实质。

某人说:没办法,没钱呀,想精致也精致不起来呀!精致和钱有关吗?很复杂,似乎是个辩论题目。

那就先从“没钱”做起吧?先要热爱生活吧?路边的一草一木、案几上的灰尘、房门摸得发亮的把手、清晨的阳光投在枕边的边缘模糊的影子……你可曾注意过他们的存在?

 

工作的时候,极厌恶去的,是模型公司。那种切割ABS、有机玻璃和喷漆、502胶水的味道,在我的脑海里搅和成两个字“劣质”。当TJ内某著名教授设计的TM学院新楼落成的时候,我从旁边路过。看着那(此处省略形容词若干)玻璃门厅,我仿佛闻到了模型公司里有机玻璃的味道。

 

感觉麻痹了也当然容易满足。

记得当年和某同学讨论到建筑学习的问题,曰:建筑有什么好学的拉!该学的本科五年都学了呀,研究生吗,也就是混个文凭!

……

 

其次是无法深入。

 

“概念”上纠缠的多了就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其实这个问题是叠在上一个问题上的:首先因粗糙而感觉迟钝,自然无法确定一个“概念”是否真的“感人”或怎样的才感人。例如,某水乡建博物馆,各路大师均决定从“水”做文章,于是乎,“乌篷船”、“礁石”、“容器”纷纷登场。可单单这些形象又如何呢?还不若,微风徐来,水面上荡起微微涟漪,在岸边阴影处,投下的光怪陆离。

即便找到了“感觉”,又如何表达出来?用什么样的材料?用多大的面积?用多少的尺寸?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拼缝是表现出来还是隐藏起来?……一连串的问题,各个都是重型炮弹。一个解决不好就足以严重影响作品质量,若各个都解决不好……样子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

以开窗为例:横的窗还是竖的窗?多宽?多高?还是全玻璃幕墙?真的觉得,房间亮了就一定好?是否意识到,窗的形式足以颠覆你憧憬的室内气氛?即便是全玻璃幕墙,那么,想要框吗?框就真的越细越好,以至没有吗?是否意识过,也许更为“落后”的技术更能表达你的空间之美?

不过,说回来,还是要先“精致”起来,不然,连基本的评价的尺度都不对,又怎么找得到合脚的深入方法?

有同学主张,深入下去靠的是技术。对,但不全对,私以为。深入下去也要靠感情——细腻的感情+合适的技术——请注意,是合适,与是否先进无关,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几千年前的靠最原始方式垒起来的房子比今天精工细作的高科技大厦耐看上不知几千百倍?建筑师因该问问自己,建筑师应该擅长的是什么?高深的结构技术?(那工程师干嘛?)精湛的电脑水平?(……)还是别的什么?

我觉得是一种“转译”的能力——因此建筑师是个翻译——把自己的情感翻译成建筑语言:通过对一块石头的选择,通过对一根线脚或拼缝宽一毫米或是窄一毫米的推敲,通过对一扇窗离地高一点点还是直接落地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建筑师是要先学说话的。

博尔赫斯说:“他‘死了’,他那淡淡的形象也就消失,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这句话我们怎么说?

 

有细腻的感情,又会说话——忽然想到了徐志摩!~ 哈哈!~原来建筑不过是人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工具而已,同文学、绘画、雕塑等之区别不过如德语之于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我们选择了建筑作为语言,不过出于偶然??

同乐。

 

 

另,科老教学的影响,应可在之前刚跟过科老设计的ML同学处有所体现:这学期做的Tanzenhaus如此出色,虽未见任何“科式”“古典”元素的出场,但那句“倾听你的感觉”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又另,教授到底有多重要?当然很重要!但决定性的因素仍在自身吧?ETH有很多好教授,绝非仅有 Kollhoff,我写他是因为我目前只跟过他;世界上也不只有ETH,好的学校多得是。又,学好建筑就一定要在一个好的学校?不见得吧??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千万条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关键的是要问自己,想要走哪条路?路上看到了什么??

 

Comments (7)

再说关于风格

经过kirk老师的广告,这两天浏览我帖子的人数陡增。感谢大家的关注。
很多同学都表示,很疑惑于帖子里表现出来的“风格”问题,“不理解”。关于这个问题在很遥远之前的几个帖子里(1-4)已经说过一些了。
其实在刚选这个设计课之初,看到前几次课程作业的展览,我心中对“风格”这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疑惑,而这个疑惑也是随着设计的进行时而被解开,时而又被系牢。在整个设计做完之后,我的理解是:风格问题只是个非常表面的现象。
其实从始至终,教授从来没有强调过应该做成何种“风格”,换言之,任何一种风格都是无所谓的,但必须是和基地环境契合的、体态优雅符合现代居住观的。
至于为什么大家的成果似乎都呈现出浓郁的“古典”味道,我想,主要是因为在建筑体型的塑造过程中,为表达特定的语义自然而然(当然也有“被动”的成分,但不是被强迫的“被动”)的选用了典型的形式语言。因为大家都发现,原来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的“现代”语言,在很多时候是那么的无力,即便结结巴巴勉强说了出来,也往往是辞不达意。这当然不是“现代”建筑的问题,而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们还并没有掌握这门语言。“现代”的“简洁”其实是建立在深厚的“古典”基础之上的,基础没有,上层构架当然顶多学些皮毛。皮毛不顶用的时候就只好去基础里搬石头了(所以也可以说是被迫的)。
有同学说,这个设计好象看不出什么“想法”、“概念”,这个倒确实不错。
科老有次评图还对“概念”一事调侃了一下,说这是个很“时髦”的词,近几十年才出来的,以前建筑师都不晓得什么叫“概念(concept)”。
终期评图,在ETH内和若干朋友一起晃了一圈,也有很多是追求“concept”的作品,但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快餐而已——可乐加薯条。当你读到了他的概念,他的一切也就不再有意义了。
卡尔维诺讲意大利诗人Leopardi如何作诗,那种模糊的、暧昧的、开放的、不确定的诗(可够“概念”??):用极尽细致、详尽、真实的描写叙述构成诗的全部事物。好象有点自相矛盾? ——最模糊的诗借助的是最详尽的笔墨.
 
不过这里仍有很强烈的个人原因。科老虽出名,但ETH的学生选的人也甚少。上他的课的一般只有两种人:慕名而来,希望有所得的,其中很多是从欧洲其他学校特意作为guest student 过来就是为了跟科老作设计的;或是选其他教授未果,落到这边的。
我之所以选科老的课,是因为觉得自身需要的正是这种通过最基本的元素来推敲,直至构建建筑的能力,以此将生活的体会翻译成建筑的语言。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建筑学生并不缺乏“想法”和“概念”,而缺乏的其实是最基本的“说话”的能力。我来ETH是补课的,补幼儿园时候的看图说话。我现在还不能唱歌,一唱歌就跑调。
 
 
(为让大家对ETH的整体教学风格能有稍进一步了解,提供跟另一教授的同学的博客链接:)

Comments (4)

熟人

在记载着K老近20年教学经验的“宝书”最后的学生名单里(截至2002)看到了熟人:
Bekannte
可是kirk老师说的3个人里的前两个??
 
助教名单里也有熟人,:)
GUYER

Comments (4)

跟kollhoff学建筑 (10)

终期评图。
内容:
1、底层平面,1:100,包含周边环境;
2、标准层平面,屋顶层平面,剖面,及各立面,1:100
3、总平面,1:500,表达于周边城市空间关系;
4、沿街效果图,A0,用指定照片合成;
5、庭院面效果图,角度自定,图幅可小于A0;
6、室内效果图,A0;
7、石膏模型,1:100,需表达沿街立面细节和整个建筑体量。
图纸总量:4~6张A0
 
V3 copy
沿街效果图
V_Gar copy
花园面效果图
innen_071216_ok copy
室内效果图
model-ele copyDSCN3228
模型照片
A0_final2 copy
总平面
A0_final4 copy
底层平面
A0_final5 copy
标准层平面
A0_final6 copy
屋顶层平面
A0_final4 copy-1
沿街立面 
A0_final5 copy-1
花园立面 
A0_final6 copy-1
侧立面                               剖面
V_Str ELE-DET_copy_1V_Str ELE-DET_copy_2V_Str ELE-DET_copy_3V3-0 copy-1V3-0 copy-2V3-0 copy-3V3-0 copy-4
立面局部
 
评图。
 
1、沿街。
两个评图嘉宾都对我的五层的处理有意见,觉得这里的处理有割裂了建筑整体和屋顶之间关系之感;另觉得屋顶中间部分的处理似有损害屋顶的连续性;
 
2、花园。
嘉宾问我花园的水池是否是游泳池,答曰,非也,只是很浅的观赏性水池;
教授问,为什么不是游泳池?答曰,花园希望营造宁静平和的“静思”气氛,建筑立面在该侧以水平线条为主也是为了宁静气氛的营造——由此回答教授开始发表意见,他觉得花园立面的处理还没有很好的营造出我希望的那种宁静。首先是各层间的水平线脚还不够强烈,加之各层上过多竖向的元素,成为了躁乱的音符,干扰了水平线的效果,如能将各层上分段出现的栏杆连为一个整体,则可很大程度上减小竖向干扰,强化水平感;另,屋顶是个很大的干扰因素,其因阳台的影响而产生的强烈的不连续感严重削弱了檐口在水平方向上塑造出的统一感。说到这里,教授走到图前,伸出手遮住屋顶的两侧带阳台和老虎窗的地方,然后回头对大家说,看,多好看!……我只能苦笑。
然后是关于花园侧的入口。
教授觉得若入口有可能压得更低些,然后后面全部是通透的玻璃,配合上外面花园的平静的水面,则更具宁静平和,让人心神沉寂的东方味道;
入口处的柱子和上层竖向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尚可推敲。如如前述,入口压得更低,然后相应减小柱子尺度,则应不会因因为对位而增加的柱子而损害该处的水平向空间感;花园如能树木更加荫郁,在水池的周边投下更多的阴影,则更能增添花园的宁静气氛,更加动人。
 
3、室内。
嘉宾对客厅墙面采用的绿色丝绸略有疑虑,因对具有同样纹理质感的相应的实际材料没有明确的概念;
教授觉得通过红、绿、黄的色彩和相应的质感,午后的阳光,塑造了很好的空间气氛。
 
4、模型。
从图纸前走到模型前,教授前后左右的打量了一番后,频频点头,然后说: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到目前为止的所有模型中最好的一个,非常有说服力,之前提到的立面和屋顶的问题,在模型上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非常好。然后补充了一句:nicht nur weiß!(不仅仅是白色的) 这句话的含义我还不是很理解,也许是指模型上对立面细节的塑造很有层次???
不过教授对模型的高评价倒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的模型在运输过程中已经被碰得几乎有些破烂不堪了,很像是被炸过的历史遗迹。(模型至少3、4十斤重,要从工作室运到学校,有公交20分钟的车程。因为出租车太贵,我们只能搬着模型赶公交,还要换车。石膏的细部小到零点几个毫米,一碰就坏……)
 
前面讲到屋顶的问题的时候,助教站住来为我讲话,让大家注意到设计处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提醒教授回顾我的设计的整个发展过程。
教授最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小纸片(我瞄了一眼,看到那上面按答辩顺序写着所有同学的名字),在我的名字前面迅速的画了个什么记号,然后又迅速的把纸片折起来,放回口袋……看来我要么被划到“非常不好”的类别里,要么就是“非常好”的类别了……提了那么多意见,看来是“非常不好”了……
 
以下是若干其他同学的图图,为获特别好评或很有特点的:
1、超级好评图。
P1010952
P1010958
DSCN3247
DSCN3249
DSCN3245 
这个就是在第一次评图的时候就很让教授满意的那个意大利男孩的作品。如果估计不错,应该是满分(满分意味着完全达到了教授对课程预设的要求。biao同学得了满分还没有恭喜呢!~)
汇报的时候,男孩讲完,全场寂静了个把分钟的样子,教授和嘉宾全都不说话,最后还是教授先打破了寂静,说:关于这个作品,我实在是觉得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实在太好了!……这个评价够了吧?不过,以我目前的修养和对这样的建筑的理解,对很多地方的确还是很难理解,只能有待日后慢慢领会了。
 
2、另一好评图。
DSCN3259
DSCN3260
DSCN3258
DSCN3262
一个苏黎世女孩的作品。F觉得这个房子的气质像个公主——很符合作者女孩的气质。:)
教授非常喜欢室内的气氛,觉得引起了他很多的回忆,然后开始兴高采烈的和嘉宾、助教们讨论了起来一些生活当中的细节……可惜我们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毕竟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呀!~ 慢慢理解吧!
关于设计基本没提什么大的意见,只是主要说了一些成果制作上的问题,比如花园透视对周边城市环境的表达,建筑暗部玻璃的问题之类的。花园的处理稍微提了点建议:矮墙围合的空间的质量值得推敲。
 
3、典型瑞士小女生气质设计
DSCN3239
DSCN3240
设计总体上问题还是很多的,但室内做得很好,气氛和空间气质都非常的好,也因此评图的时候主要从室内气氛展开。外立面的照片找不到了,可惜……
 
4、很有特点的设计
DSCN3254
DSCN3250
DSCN3253
DSCN3255
这个意大利女孩把意大利府邸搬到了苏黎世。这个女孩就是当初做“天空般的”大拱门的那位(见前述,入口设计)。
很喜欢她的庭院和室内的氛围,但觉得她在建构方面的细节处理还有很大的问题,另外,她的内部空间关系一直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过。
教授和嘉宾、众助教之间在对这个方案的评价上引起了很大的分歧:
教授觉得很不错,塑造了很有感染力的空间和建筑形体;但觉得建构细部处理还有很多问题,例如立面壁柱突出墙面过多,导致建筑体量被化解,等等;
嘉宾质疑这样一座府邸式的建筑是否适合苏黎世的城市特征,且觉得功能、平面布局等有很多问题;
助教分化成两派:带该女生的助教自然替女孩说话,而另外几个助教则纷纷通过任务书要求、规范限制等等频频发难。(看来主教间也有勾心斗角,:) 那个不停质疑这个方案对庭院侧空间利用的助教,后来我们发现,她带的某个同学做得比这个女孩的要夸张不知道多少倍)
关于与任务书不符的问题,教授这样讲:
投标的时候往往发生这样的情况:正是那些没有按照任务书规定做的方案,最后成了第一名……当然,并不是说大家都应该不按规矩做事情……
 
5、F同学的图图
请F同学自觉地、积极地把图发到网上,我就不在这里越俎代庖了,只在此处插入链接。
 
第二天碰到助教,和他谈起汇报时教授和嘉宾们提出的一堆问题,然后说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助教倒很是不以为然,很认真地对我们说:你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要知道这个设计课程对你们意味着比其他同学高出几倍的难度——文化差异、生活方式、语言沟通……你们能做到现在的成果,我觉得已经是非常非常的难得了,而且我觉得你们两个的设计都做得非常好……
不管是客气安慰还是真实想法,总归我们并无所谓分数。这个学期学到的和暂时储存下来,有待日后慢慢消化的东西,已经让我们非常非常满足了。:)
(从后来出乎我们意料的分数看来,助教那天的话还真是真实想法,谢谢Markus :))
 
要先感谢kirk老师,没有他4年多前的鼓励,我可能不会坚持来到欧洲,来到ETH;
谢谢wangyan,鼓励我继续学习,并间接的把Kollhoff介绍给了我;
谢谢Herr Wu,在我几乎放弃的时刻鼓励我继续前行;
谢谢Mulan和Libei,在学期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
谢谢F,没有你的不断的激励、支持和安慰就没有这个学期这些沉甸甸的收成。我们一定要继续相互勉励,争取更大的收获!~
 
 
回顾几个月来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能够逐渐沉静下来,目光不再停顿在建筑的表面,而是它背后的生活。我热爱生活,所以热爱建筑;热爱建筑,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ML问Kollhoff,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问题对待建筑设计的时候,科老说,倾听你的感觉…… (大概是这样的吧?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ML同学请斧正 :))
当苏黎世冬日午后的略微泛黄的明媚阳光穿过树冠,钻进窗户,在我们黄色的拼花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然后爬上茶几,抚过“Architecture Thinking”有些磨损的红布封面,点亮摆在电脑旁边泡着正山小种的冒着热气的杯子的时候,我坚定地相信,我就是需要把这样的幸福融进我的设计。
共勉。
 

Comments (18)

跟kollhoff学建筑 (9)

离交图还有三周,还有室内和花园需要设计,还要留出足够时间做模型、渲染和完成全部图纸。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我和F决定尽量抓紧前面时间,尽早打出全部图纸。后来证明我们的这个计划很是很有先见之明的:期末交图,打印需要排队……真是怀念TK和其他TJ边上数不清的24小时打图店呀!
 
着手设计室内。
第一轮方案如下:
innern copy
视角如下图示:
071125_plan 100-1 OG (1) copy
 
这次教授因故未能来评图,于是只能和助教讨论。
助教觉得缺少居住的Atmosphäre,太像“样板房”。
1、材料问题。
大面积的使用深色(黑)大理石,使空间看上去很“冷”;虽也有大面积木地板,但看上去不够雅致,相反,反而有“廉价”之感;
2、色彩问题。
似有尝试通过色彩和明度来表达空间纵深方向的节奏,但各层关系仍需进一步梳理,如地板、地板收边、门框处地面、不同空间的墙面……
3、墙面。
现在各个空间墙面都为同样的白色粉刷,可否考虑通过墙面材质的质感和色彩区分不同空间性质同时表达空间深度?
4、天花线脚。
节奏关系有待推敲;且可能尺度过大;(他问我:“你那些线脚有多厚?”“1厘米。”我说。“哦,是太大了,你可以试试最小的在3毫米左右。”……我试了,果然不错!)
5、门套。
太薄,且缺少细节,以致没有力度感。
6、他觉得挂在墙上的那幅吴冠中的画很不错,也很配这个空间……无语……
 
调整后:
innen_071208 copy
近景的客厅墙面采用淡绿色丝绸墙面,远景餐厅用淡红色丝绸墙面,一来希望以丝绸的细腻质感提升空间的质量,二来希望用色彩的对比强化空间的进深感。
二者之间的进厅通过木材定义。
门套换成木的,且加厚加大,看上去厚重了很多。
 
助教建议:
1、地面木材机理不够清晰,光泽不够细腻,因而显得沉重;
2、墙面的丝绸质感不够细腻,缺少光感;
3、进厅墙面建议采用那种树杈处斜切出来的木材,因为这种木材的肌理本身即可起到强烈的装饰效果,同时他也说,这种做法比较“小资”;
4、家具不好看。(我也觉得不好看呀,可找个好看的3d模型哪有那么容易呀??)
5、通过地毯、灯具、窗帘等的运用进一步营造空间气氛。
 
同时也讨论了庭院的设计。我觉得现在我的建筑的平面和外观和开始时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个自由的英式花园可能已经不再适合。
 
对建筑屋顶的思考仍在进行。实在是让人痛苦。从被迫减层加屋顶开始,就觉得设计开始越做越被动,甚至会有种被“强奸”的感觉,曾几度濒临崩溃,幸好有F的鼓励和支持,支撑着我艰难的完成了立面的调整。谢谢你,亲爱的F,:)
 

Kommentar verfassen

跟kollhoff学建筑 (8)

设计开始以来在教授处接二连三受挫,情绪极度低落,满怀幽怨之情写mail给助教。mail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观情绪让助教很是紧张,迅速回信大加安慰并约我第二天去和他碰头。
他觉得我设计中目前遇到的这些情况都是很正常的情况,而且对他来说,他觉得在目前的这个阶段我所做的已经很好了。还说那天评图之后科老还和他聊起了我,觉得我在设计中表现出了对建构关系的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我想,助教是在安慰我 😦 )。
他和我一起又重新梳理了一下教授提到的那些问题,然后鼓励我说:继续下去吧!肯定会是个不错的结果!
 
重新振作精神,几天后新的成果如下:
071125_plan 100-1 OG (1) copy
071125_plan 150-EG (1) copy
071126 copy
071126-ele-str copy
071125_plan 100-ELE-strasse (1) copy
071125_plan 100-ELE-garten (1) copy
071125_plan 100-ELE-seiten (1) copy
 
这次评图速战速决,也就是十几分钟的时间。因为主要的想法啊什么的已经都交流了很多次了,而且图挂在那边,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
教授看过全部图纸后,一一指出以下问题:
1、屋顶檐口力度不足,可加强外挑程度以强化阴影关系,加强整体感;
2、他开始觉得沿街立面中间部分4层与5层交接处(有栏杆的地方)似有不妥,但思考了一下之后又觉得没什么问题;
3、凸窗底部的三角形底座与整个建筑不协调,似应改直;
4、侧立面看上去较无趣,是否可通过凸窗(也许一直通到屋顶?)或屋顶的处理(顶部不平收?)调动趣味性?
5、如侧立面屋顶调动,则似乎沿街立面中间部分配合该调动也应有新的节奏元素呼应;
6、庭院立面通过水平线条来定义,以呼应花园空间气质,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目前立面上小的凹进凸出层次仍过多过碎,导致他们产生的部稳定感破坏了水平线定义的宁静平和;
7、花园面中间似也应对应沿街面中部立面在屋顶处有所变化;
8、屋顶层在面花园侧仅简单为同大小老虎窗,不利内部空间品质的创造,是否阳台应继续在屋顶出现?
9、花园侧底层商业开窗尺寸与入口相同,这种含糊的处理不利于空间性质的定义。
 
助教也补充提了些建议:
1、底层部分立面石材分割过碎,致产生“廉价”感,与建筑应具的雅致气质不符;
2、各层次间材质关系及局部细部需进一步深入斟酌;
3、底层侧立面近街角处作为商业的“黄金”位置,应考虑设置橱窗。
 
“屋顶”这个从一出现就开始严重困扰我的大问题这次被教授再次提出,此后成为让我一直头疼不已而且直到最后交图也未能很好解决。
 

Kommentar verfassen

跟kollhoff学建筑 (7)

正在满怀信心准备迎接周二的Kritik的时候,星期天的晚上收到助教的email。在肯定了现在的方案的一些优点之后,信的末尾说到:最后还有一点小的问题需要调整——根据当地建筑法的规定,这里只能做5层楼,第六层需以屋顶层的形式出现。
当时的心情……想砍人啊——一个六层的房子,好不容易把比例啊尺度啊什么的都搞得有点样子了突然要减掉一整层!~  我真希望我做的是个高层……
接下来的痛苦可想而知……减掉一层同时还要加个屋顶……
 
一直都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见教授的时候就把所有做过的尝试当中尚可入眼的都打了出来,挂了整整一面墙,其中当然包括没改高度之前的方案。这个方式其实是想对教授说:您看呀,我都做了这么多尝试了,都不好看呀,还是六层的好吧?您就让我做个六层的吧……
 
图如下:
Per-strasse
ELE-STR
Per-Garten
ELE-Garten
一,直接见了楼层加了屋顶的……看着好难过……
 

071118-model-2_flach
二,把两个凸窗突出的大肚子收了回去——看上去有好一点吗??
 
071119_ELE-0 100-ELE-strasse (1) copy
071119_ELE-0 100-ELE-strasse (2) (1) copy
071119_ELE-0 100-ELE-strasse (3) (1) copy
071119_ELE-0 100-ELE-garten (1) copy
三,去掉凸窗和三层顶部线脚后的尝试若干
 
六层的方案图纸见前述。
 
教授看到满墙的图之后笑了,然后说:看来你是想让我帮你做决定呀,那不行,你要自己作选择。先告诉我,你到底选哪个??
我说,我觉得原来的好! 教授又笑了,说:我也觉得那个好,可我们要按规范办呀……
……
然后又说:千万不要变成Variante的Produkter……
 
对目前的这些方案(针对方案一)提出以下主要问题:

1、屋顶。现在看来明显是生硬的加上去的,屋顶和女儿墙之间、和墙体之间的关系都很不清晰;
2、老虎窗。屋顶层要利用,需要开窗;
3、檐口。似应再强有力些,以对整个立面形成有效控制;
4、对于一座五层的建筑,立面竖向的变化过多,需要再清楚地梳理;赞同去掉三层顶部的线脚;
5、作为基座的底层在沿街方向向外的突出多余:既无功能也不提升空间质量对体型塑造也没有贡献;
6、基座部分沿街开洞过大,使之失去重量感;
7、花园侧立面有待重新认真考虑,阴影关系没有章法,立面上凹进突出的层次过多且前良好组织,导致整体状态紊乱;
8、柱廊柱子尺度过小,与基座应有的重量感之间不相称
 
平面科老还是觉得挺满意的,觉得空间关系啊什么的都很不错。位于建筑两端的卫生间似可通过凸窗向外突出,提升空间品质。(平面图见前篇,调整后图纸)
 
 
再次受挫,情绪低落……
 

Comments (1)

跟kollhoff学建筑 (6)

话说2007年11月12日评图被科老彻头彻尾批了一通之后,满怀极度郁闷之情开始苦苦思索解决的方式。
助教因受了教授的“特别关照”特邀我们在下一次评图之前和他见上几面。
 
在挠掉了若干无辜的眉毛和头发之后,终于在周末之前把几块新鲜出炉的“饼干”端到了助教面前:
071114-model-1 copy
071114-model-1_ele copy
071113_plan 100-1 OG (2) copy
071113_plan 200-EG (1) copy
助教见图后很是开心,狠狠的拍了我肩膀一下说:干的不赖呀!
与此同时,我清楚地听到了他心里那块石头落地的声音:砰!~
 
这次主要是针对上轮图纸上反映出的零乱状态把思路又梳理了一下。立面开窗的位置、窗的形式又稍微深入一点的考虑了下。有深阴影的窗全都用在5层的凸窗上,配合相应的檐口的处理,有意强调了立面竖向和横向的节奏。屋顶檐口通过细部处理对阴影的雕琢和女儿墙的运用增强了檐的重量感,强化了它在水平方向上的控制力。
平面的“U”字形变成了“一”,门厅和庭院之间的过渡通过柱廊解决,开敞庭院的空间。
 
针对这次的东西,助教又提了些建议:
首先是平面的问题,觉得布局上还不够紧凑,有些空间,如各户内部的过道空间,尚显多余且影响整体的居住质量;
立面首先是作为基座的底层重量不够,过多的开洞和表面过多的细部层次削弱了重量感;
然后是位于入口上部的凸窗。
他跟我聊起了这种凸窗的做法的问题。
首先是凸窗两侧的斜边。这样的平面形式赋予了凸窗形态上“充溢”的特质,使它的表面具有了一种向外“膨胀”的力。因而,凸窗是一种强有力的造型元素。为了反映这样的一种力的存在,先人们在处理凸窗的细节的时候,把它"束住",即用水平的带状构件束住那些被向外膨胀的“力”向外推的竖向构件。而我的凸窗上基本都是平的实墙开洞的处理方式,因而虽然有很多实墙,但感觉上仍觉得很轻,没有力度。相反地,两边相对面积教大的墙面突出部分则采用了本应用在凸窗上的处理方法,而这里又不具备那种表面的张力。
再就是凸窗的两个斜面上我没有开窗。助教觉得,正是这个斜的面的存在才使得凸窗成为与众不同的元素,在这样的面上的开洞将塑造内部空间上的独特方向感表达形体特征的同时提升空间的品质。
 
然后他和我一起讨论平面的问题——平面一动,立面就要全盘重来……
以下是讨论中的草图:
DSCN3612
由于平面调整,凸窗移向两边,中间区域平面突、变宽,助教建议在这个区域通过对窗的细节,如栏杆、窗间柱的运用应造精致、细腻,与两侧凸窗的力度形成对比。这样,面积大的地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小的地方则通过构件间的关系表现阳刚之力:新的均衡关系建立起来了。
 
以下是新的调整后的图:
071119_plan 100-1 OG (1) copy
071119_plan 150-EG (1) copy
 
071119-model-2_flach-6ges_PER-strasse
071119-model-2_flach-6ges_ELE-strasse
沿街
071119-model-2_flach-6ges_PER-gar
071119-model-2_flach-6ges_ELE-gar
庭院侧
 
 

Comments (2)

跟kollhoff学建筑 (5) ( 续)

结束了对我的批判之后,转到一位意大利同学的图前,教授的脸上逐渐浮现出满意的微笑,一边看图一边频频点头,然后转过头来对我们说:“看看吧!一个建筑怎样只是简单的通过对屋顶的运用就能塑造出让人心动的形态!”
……
该方案相关图片如下:(用手机拍的,质量太差,大家原谅)
Bild013_p_s
沿街透视
Bild013_p_g
花园透视
Bild014_ele -s
沿街立面

Bild014_ele -g
花园立面
Bild015_seit
侧立面
Bild015_vari
比较方案
Bild017
平面
Bild018
一些草图
 
当然,好的不只是屋顶而已:
立面的韵律、比例尺度、建构关系,处理的都非常好。
 
也当然,不只有好的地方,还是有缺点和不足的:
两种斜度的屋顶的问题;屋顶之间的交接问题;底部两层立面开洞和上部开洞的协调问题;平面上楼梯的位置的问题。
 
唉!~ 嫉妒呀!~

Comments (3)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