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anuar, 2008
从“concept” 说起
"很多是追求“concept”的作品,但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快餐而已——可乐加薯条".
konzept没什么不好的,只是看你怎么推自己的konzept直到完成,而不是一个不行,再套一个的来回打转。
ETH的学生很多设计“Konzept”很简单、或则没有,因为他们不靠konzept区分高下。在这里如果10星期为期。1-4周,会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甚至更突出点。不过4周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前行困难。他们发展迅速。这样会一直持续到结束。
就好比提个桶打水,我拿着一个很大的桶,上面全是洞。他们那个小一点,上面没什么洞。刚挑的时候,我一次可以挑很多,不过到到家就漏得差不多。他们虽小,但是能挑不少回家。所以现在要先补洞,而且要那个小的先练起来。
——twang同学语 (见上一篇之评论)
twang同学说得很好呀,为了防止沉没在角落里,把这段搬到上面来。 :)
常常想,自己费尽周折,放弃工作,出来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其实很短暂的若干年中我到底想要学些什么?
记得当年F和德国同事聊起想去欧洲读书的事情。德国同事问想去哪里,F说,可能是D大(荷国著名学府)吧,同事听后沉思,然后说,你有想过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D大是个可以增加“想法”的地方,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多学点“灵感”之类的东西,应该去那里。可是如果你打算把做建筑师的基础夯实,我觉得可能就不太适合。据我说知,比如D国和S国的教育更适合这样的情况……
该同事的评论当然仅为个人之见,但却委婉反映了人家对中国建筑师(当然不是全部,就算“个别”吧)的感觉。
若干年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草草觉得中国之建筑师和建筑学生(不敢说大多数,因为所识实在有限,就说是“我接触到的大多数”吧)至少大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粗糙。
这个可能是和我们浮躁的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加上历史上如“文革”之类浩劫的摧枯拉朽的毁灭,把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细腻生活都丢进了牛棚茅厕、犄角旮旯。生活粗糙了,感觉自然容易迟钝。
哦,这里又提到了“感觉”。这是个大学里多数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的词。说得久了,在同学中产生两种反应:一是一切都谈“感觉”,一问他问什么这么做,就说“感觉呗!”于是这个词转义成了一切搪塞和借口的最好托辞;二是基于上述情况的普遍存在加上老师口中的“感觉”也没有物质基础的支撑,很多同学都对“感觉”产生了逆反的恶感,觉得谁提感觉谁就“没什么真本事”。
以上两种状态在人民群众中间相互感染,于是感觉细胞麻痹了。
有次去朋友家做客,主人兴冲冲的说:最近学会了做奶茶的独门秘籍!今天给你们露一手……言罢开始在厨房摆开各式武器:上好的滇红(我闻了一下口水就流出来了)、上好的牛奶(光看色泽就已经口舌生津啦)还有一大堆见都没见过的香料似的东东……我们满怀希望的坐在客厅等着“上好”奶茶的出场。奶茶端上来后……主人兴冲冲地问大家:味道怎么样?“不错,很香!”我一边违心的应和着,一边努力用鼻子和舌头在这杯味道极其“丰富”的奶茶里寻觅之前闻到的滇红的馥郁清香——未果。狠的是某位朋友,对奶茶的味道的评价是“嗯!真甜!”……委婉的问起煮茶用的水,主人说:纯净水!我们家不喝自来水的!(唉!还不如自来水呢……)离开前跟主人讨了些上好的滇红,借口是想要学做他的这种上好奶茶。
我是一向不大相信粗糙的人能做好建筑师的——即便是“粗线条”和“大概念”,没有细腻的感觉“填洞”到头来也就是个“类脚手架”。
现在也流行“精致生活”“小资情调”啊,可惜不过和售楼书上铺天盖地的“贵族享受”“皇家气质”一样,光鲜的词汇不过是想掩盖暴发户的实质。
某人说:没办法,没钱呀,想精致也精致不起来呀!精致和钱有关吗?很复杂,似乎是个辩论题目。
那就先从“没钱”做起吧?先要热爱生活吧?路边的一草一木、案几上的灰尘、房门摸得发亮的把手、清晨的阳光投在枕边的边缘模糊的影子……你可曾注意过他们的存在?
工作的时候,极厌恶去的,是模型公司。那种切割ABS、有机玻璃和喷漆、502胶水的味道,在我的脑海里搅和成两个字“劣质”。当TJ内某著名教授设计的TM学院新楼落成的时候,我从旁边路过。看着那(此处省略形容词若干)玻璃门厅,我仿佛闻到了模型公司里有机玻璃的味道。
感觉麻痹了也当然容易满足。
记得当年和某同学讨论到建筑学习的问题,曰:建筑有什么好学的拉!该学的本科五年都学了呀,研究生吗,也就是混个文凭!
……
其次是无法深入。
“概念”上纠缠的多了就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其实这个问题是叠在上一个问题上的:首先因粗糙而感觉迟钝,自然无法确定一个“概念”是否真的“感人”或怎样的才感人。例如,某水乡建博物馆,各路大师均决定从“水”做文章,于是乎,“乌篷船”、“礁石”、“容器”纷纷登场。可单单这些形象又如何呢?还不若,微风徐来,水面上荡起微微涟漪,在岸边阴影处,投下的光怪陆离。
即便找到了“感觉”,又如何表达出来?用什么样的材料?用多大的面积?用多少的尺寸?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拼缝是表现出来还是隐藏起来?……一连串的问题,各个都是重型炮弹。一个解决不好就足以严重影响作品质量,若各个都解决不好……样子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
以开窗为例:横的窗还是竖的窗?多宽?多高?还是全玻璃幕墙?真的觉得,房间亮了就一定好?是否意识到,窗的形式足以颠覆你憧憬的室内气氛?即便是全玻璃幕墙,那么,想要框吗?框就真的越细越好,以至没有吗?是否意识过,也许更为“落后”的技术更能表达你的空间之美?
不过,说回来,还是要先“精致”起来,不然,连基本的评价的尺度都不对,又怎么找得到合脚的深入方法?
有同学主张,深入下去靠的是技术。对,但不全对,私以为。深入下去也要靠感情——细腻的感情+合适的技术——请注意,是合适,与是否先进无关,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几千年前的靠最原始方式垒起来的房子比今天精工细作的高科技大厦耐看上不知几千百倍?建筑师因该问问自己,建筑师应该擅长的是什么?高深的结构技术?(那工程师干嘛?)精湛的电脑水平?(……)还是别的什么?
我觉得是一种“转译”的能力——因此建筑师是个翻译——把自己的情感翻译成建筑语言:通过对一块石头的选择,通过对一根线脚或拼缝宽一毫米或是窄一毫米的推敲,通过对一扇窗离地高一点点还是直接落地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建筑师是要先学说话的。
博尔赫斯说:“他‘死了’,他那淡淡的形象也就消失,仿佛水消失在水中。”这句话我们怎么说?
有细腻的感情,又会说话——忽然想到了徐志摩!~ 哈哈!~原来建筑不过是人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工具而已,同文学、绘画、雕塑等之区别不过如德语之于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我们选择了建筑作为语言,不过出于偶然??
同乐。
另,科老教学的影响,应可在之前刚跟过科老设计的ML同学处有所体现:这学期做的Tanzenhaus如此出色,虽未见任何“科式”“古典”元素的出场,但那句“倾听你的感觉”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又另,教授到底有多重要?当然很重要!但决定性的因素仍在自身吧?ETH有很多好教授,绝非仅有 Kollhoff,我写他是因为我目前只跟过他;世界上也不只有ETH,好的学校多得是。又,学好建筑就一定要在一个好的学校?不见得吧??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千万条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关键的是要问自己,想要走哪条路?路上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