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Oktober, 2008
Klara (待续)
山水
秋
好久没更新过blog了。人很容易犯懒,什么事情一旦停下来就很难继续。
苏城的夏天很短,秋早早的就来到。又是很多日子不见太阳。
头天查天气预报知今天下午会是难得的好天气,F和我决定再去植物园转转。
太阳果然很大。开始热。配上五颜六色的秋叶,让人心情愉悦。
从家里去植物园要转一次车。32路虽然途经著名的红灯大街Langstrasse,但沿途风光属实相对比较无聊。33路就不同。穿行在晒得到夕阳的湖东岸的大小街道之间,总有有趣的房子或者小空间从车窗边掠过。
从很多人那里,不止一次的听到对苏城“langweilig (无聊)”的评价,其中有老师,有同学,有外国人,也有当地人。Koolhaas也说,Zurich是个“gebaut(“建成”的过去时)”的城市。我自己有时也会有相似的感觉,尤其是有人要来苏城旅游,向我打听“好玩”的去处时。但每次漫不经心的在这个城市里游荡,都会唤起我对这个城市的由衷的喜爱。也许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无聊”的人吧。共鸣。我基本不去酒吧,不听流行音乐,不K歌,不蹦迪,不懂流行,不喜欢打游戏,不打牌,不喜欢参加绝大多数热闹活动……所以在我这样一个无聊的人的眼里,无聊的苏城有种低声细语的、小家碧玉的气质,散发着一种“无聊”的魅力,总能给我带来不经意的喜悦。F也有同感。于是我幸运的有着知音。“我们俩都是无聊的人。”F说。
德文有个词,叫“banal”,意思和同样拼写的英文基本一致:平庸的、乏味的。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一系列的艺术家们就开始关注起那些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庸的事物,试图通过艺术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些因过于平凡而被忽略了的却同时其实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组成的重新认识。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先锋们随之致力于这一努力,直至今日。
新学期的设计选了Vogt带的景观设计。之前得到过不止一个人的奉劝,说太“dünn”(内容太少),但最终在选Caminada无望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投靠Vogt。设计的出发点竟也是对“banal”的阅读——通过步行,通过亲身的体验。于是有了开学以来的无数次的在并不大的基地上的一次次长途跋涉。上周的评图结束后,得到新的指令:学期结束时,除指定的设计成果之外,还要交一本附加的“Tagebuch(日记)”,记载对基地的阅读、理解,对设计的思考、比较的历程。“讲一个你和基地、和设计之间的故事。”助教如是传达说。
扯远了。
植物园的边上有条小溪,穿过城市,一直流进苏黎世湖。从车站走向植物园入口,路过其中一段。很短的一小段,也就是十来米长。很“banal”。没有湍流,没有瀑布,没有蜿蜒曲折也没有水花四溅。但尽管是如此乏味的一段沟壑,周边的建筑却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一个凸向水边的木头亭子,一个带栏杆的木露台,挑在沟上的阳台,一个横跨其上的平台……一个小小的空间顿时生动了起来,似乎填满了随时可能发生的有趣的故事。而与之相对的,马路的另外一边的一段,空间相对开阔很多,溪水也有着几处跌落,但沿岸的建筑却和小溪没有任何对话,于是远没有这小段平凡的沟壑那么有趣。
紧靠植物园入口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某某人家的入口,不大,但却不仅种满了形形色色的植物,还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东西:一面小旗子、两个朝向不一致的灯托、三个松塔、若干根形态迥异的树根和若干块形状、色泽各异的石头——甚“乱”,甚喜!
踏上一级级石阶,路过一株结满樱桃般大小,朱红色,饱满、艳丽的奇怪果子的大树,穿过一架挂满金灿灿果实的猕猴桃,先来到植物园内的Institut。植物园归苏黎世大学所有,但同时对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市民最喜爱的公共场所之一。记得上次来时问路,热情的路人甲大哥在认真指明方向之后激动地补充了一句:“那里真的很美!真的!”
Institut底层有咖啡厅,因为是大学系统的,所以持学生证者可半价消费,一杯Cappuccino只要1.7瑞郎。本来我们并不知道这点,但收银阿姨特意问了句:您是有学生证的学生吧?那我收您学生价。见我手忙脚乱翻证件,她又连忙说:不用不用!我问您,您只要说是,就ok了!
又远了。
连接Institut的两部分两个入口的连廊是这第一站的目标。相对的两个入口并不在一条轴线上,关系可能有些奇怪。但这个和两边都不直接相连的连廊自己轻轻扭了下身子,然后一边挑在高的房子凸出的入口上,一边插到矮的房子入口的底层凹进里——两个入口优雅的连在一起,同时也很好的衔接了廊两侧的内外两个小广场。
从“外广场”透过连廊看“内广场” 从矮房子入口看高房子入口 从“内广场”看“外广场”及廊与矮房子交接
内广场上的主要景点。地面拱起形成小池塘。残荷和秋叶提醒着人们,秋已经深了;白芦苇仍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在小小池塘上拉起一层薄雾。
低着头开花的不知名大白花(拉丁语名字看不懂)。背景中的玻璃暖房是上世纪70年代的房子。
暖房入口水池上的莲开花了,淡紫色的,是这类花中我最喜的颜色。
在暖房里逛到关门,出门,小坐,休息。夕阳很好。秋天的叶子在夕阳里更增一分灿烂。
很多人在园中心的草坪上游戏、看书、聊天、晒太阳。我和F也不愿走开,拖了椅子,面对着草坪、池塘,慵懒的享受落日的余晖。突然想起带了速写本。惭愧,上次用它似乎已在近一年前。
享受着阳光的时候,F突然说起“不知道老太太怎么样了?”“不知道。”我说。考完试以来,多次打电话过去都无人应答。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我想我愿意相信她已随她的外甥、甥女去了Schaffhausen,她的故乡。那里有她儿时的小屋、森林边的农场、莱茵瀑布……这不是一个不错的小说结尾吗?”“……嗯,也许吧……”
园门要关了。人们都不太情愿的站起身,走向夕阳方向的大门。出门后不远的街角,遇到这个有着摆满鲜花的阳台的五比寻常的房子。这段时间对房子的入口和阳台甚感兴趣。拟稍空时略作整理。入口或阳台,如人的姿态:积极或内敛。同样的姿态,在不同环境中会有适合或不适合。这座都是挑阳台的房子,地处相对偏僻地段,紧邻的道路较小,对面的房子又围合出一个类似小广场的空间,而这房子本身又将立面稍后退,然后向前挑出阳台,所以看上去比较适合它的环境。
这个房子也挺有趣。两个一模一样的阳台,仅因为一点点附件上的不同(一个遮阳篷,而且还是收起的)和一点点环境上的不同(一株大树),就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气氛。有人说,是因为阳台上的花吧?但想象着把花拿掉,应该还是不错的质量吧?而且,花反映的是主人对阳台的使用状况,也间接的体现了人对阳台空间品质的回应。
F突然发问:到底什么东西才是architektonisch的?建筑师又到底该怎样作为?
Schönheit和Spektakel之间虽然有着天壤之别,但对二者的真正甄别恐怕却不是那么简单。学了多年建筑的我们,似乎全都不容别人质疑自己对“美”的认识,但事实上呢?还是自己先质疑自己吧。
回到banal。Zumthor在试图摸索美的核心的时候,借助了自己生活中的平凡经历——尽管这些在带着朝圣目光阅读的眼睛们看来并不是平凡。真正的“感动”和虚假的“震撼”之间的区别,就像小时候奶奶家院子里的井水和可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