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Mai, 2009

写给F的评图笔记 3 Prof. Peter Märkli

Palazzo Porto-Breganze

 1.

“三个房子”的形式把palladio的遗作一起融入一副collage

楼梯间结合遗迹拱门,呼应palladio立面的水平分割,以大面积的开洞形成其两侧新老立面之间的过渡。


 2


第一问:为何选用钢结构?(Hans Kollhoff

无回答。

Kollhoff替答:

Palladio立面的最大特点:通过建筑构件对光和影的塑造。而工字钢(型钢)作为“新材料”具有极强烈的光影效果。例:Mies国家美术馆新馆。

缺憾:

对光影的组织(立面)不够清晰有力;基座部分过轻,使建筑失去应有的力度而无法与palladio的立面平衡;夹在中间的楼梯间是败笔。

关于立面元素的重复性:

现代工业化把重复性推向极致;现代城市社会住宅的简单的重复性;palladio的城市住宅亦有重复性的问题,而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品质的高下??

 

Maerkli建议:

也许可将楼梯间部分推后,使钢结构部分立面两侧均可以转角方式收尾,以转角的力度强化新建部分的整体力度,以与palladio立面形成平衡。

 学生:再谈关于材料:建筑表现新材料新构造……

Kollhoff

Seagram的问题:貌似表现结构和构造,其实同样的,钢和玻璃不过是裹在混凝土框架外的“伪装”。

3


Kollhoff

在城市中的建筑不应该简单地以建筑师“我想怎样”“我要怎样”来决定;

为新建建筑而拆除的原有建筑在城市的层面更适合这个城市空间(广场)——它们在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流逝中自然而然的出现,被接受,融入城市空间;

这是一个过分强调“个性化”的设计,因而忽视了城市;

建筑师必须要在他开始他的第一个动作之前明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接下来要怎样做,然后又怎样做,最后要怎样做,最终的目的有到底是什么?

在城市中的建筑,还是有必要要考虑考虑那些“约定俗成”了的东西的。

伦敦人:

喜欢。很有力,很明确,用新的方式和palladio对话。像芝加哥,有活力,各种风格形式的建筑汇聚一堂……

Markus Peter

先排开“约定俗成”的问题,新建筑缺乏如Palladio立面上展现的竖向上的精致的节奏——至少缺了一个能够使主体产生张力的顶部收头。

伦敦人:

对,好像芝加哥的高层被砍了一半,要是不砍,就那样一座芝加哥似的高层在这个位置也不错……

Kollhoff

可是,芝加哥那些“汇聚一堂”的建筑们,他们难道不是有那么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在他们的背后吗??

Maerkli救场,把话题岔开……)

 4


新建部分缺少力度,无法与Palladio立面取得平衡。

Kollhoff

方案早期草图似乎显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为何中途夭折? (草图欠奉)

 5.


Kollhoff:

此方案在第一个大的策略上取得重大成功:新老建筑间以局部建筑后退形成的缝隙加以划分,新的整体因而不是通过“连”的方式成为一体,而是通过“平衡”的方式达到统一。左边的新建部分和palladio立面在“重量”上取得平衡。

不足:

设计者在接下来对体量的雕琢过程中陷入困境,过多的立面元素弱化了体量的力度,从上到下的语汇上的从“新”到“老”的过渡使微妙的平衡和开始含混不清。

 伦敦人:

但左侧体量似过宽,应扩大后退部分“缝”的宽度,以使左侧新建部分宽度与palladio立面宽度相协调。

Kollhoff

不这么认为。Palladio立面虽窄,但强烈的光影变化使其视觉上的重量感和力度都很强,而新建部分体量虽大,但光影形成的塑性较弱,总体上的视觉上的重量感因此可与palladio立面平衡,若将宽度减小,则将再次失去平衡。

建议:

简化立面语汇,例如仅以立面微妙的光影变化(如新建部分三层右端处处理方式)的“现代”的手法塑造新建部分整体的体量感——当然基座的处理仍需注意——与palladio立面以对话的方式取得平衡。

 (Kollhoff退场。)

 6.

用新建“palazzo”的方式把palladio立面作为一翼纳入新构图。

 伦敦人:

很好的策略。

但同时出现重大问题:对称。

新的“palazzo”强烈的对称格局已严重的与palladio对待城市住宅的态度背道而驰——一座处于城市复杂环境中的府邸不是乡间风景中的别墅,盲目的强调对称是对城市的无视。Palladio的立面仅是残留的一个片断,在这位个设计里则因与之对称设置的另一翼而产生了各自对称的两端和对称的总体:“对称”这个有问题的答案被反复强调了三次!不,还不止,平面的空间布局更进一步强调了这个问题。

对称?平衡?文艺复兴绘画……

 Peter Maerkli:

新的立面缺乏palladio立面的雕塑感,因而还是难以在重量上取得平衡。我们的“现代建筑”似乎总是容易忽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在这里,需要再提出区分的是“säule”“halbsäule”和“pilaster”的区别——Verjungung.柱子不是简单的一个圆柱体,它有收分。是收分赋予了柱对空间的塑造能力…… 我的年轻的建筑师,你呢? 你究竟有画过多少种不同的收分呢??

 学生:(惊惶状)

什么?收分??我??? (那么老掉牙了的东西……)

Maerkli:对,收分。

学生:

当然没有!!(面带不屑状……)

7.

评图过程中反复提到早上评图时的一个方案不错,经推测,估计是该方案。未经考证。

 建筑的主要立面和palladio立面保持在同一平面上;顶层贯穿整个立面,强化了整体性;以简化了的柱式作为划分新立面的主要元素;入口自然的置于新老立面之间。

最大的问题也同时出现在简化的柱式上。不晓得早上评图时教授们有过些什么精彩的评述?错过了,可惜。

Comments (6)

写给F的评图笔记 2 Prof. Caminada

Der andere "Landwirt "  另一种“农民”

住在城市里的一对中年夫妇在乡间的田野里买了块地,相造幢别墅享受当地特有的文化风景。地里有座老谷仓,新房子可以完全新造,可以在老谷仓旁边加建,也可以直接利用谷仓,重点在和所处的农业风景的结合。

1.

图上正中略偏右上沿路小房子即该老粮仓

此方案选择加建。模型中右侧立面(南立面)很多细的划分的部分即为加建部分。

南立面。主要展示加建部分。

其他立面及横、纵剖面。
观察横剖面(中)可见,加建部分利用老谷仓的运粮坡道(剖面中间层)从北侧(横剖面左)穿越老粮仓进入新建筑(从顶部进入)。
见下图各层平面。新建部分底层为起居、客厅,二层为各卧室,顶层为入口。
老谷仓用途不详(错过了评图,没听到)经观察似乎仍保留了农业用途。

教授及客座评价:
充分利用了基地环境和现状所提供的各种基础,并把这些基础发展为新建筑的特色,新老建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相互依存,互利互益。

2.

在路对面新建住宅,老粮仓整修利用。
建筑形式和结构的关系不错。

Kommentar verfassen

写给F的评图笔记 1 Prof. Hans Kollhoff

占位

Kommentar verfassen

新鲜薄荷茶

买菜时为新鲜薄荷香气所诱,购几枝。
香味如春之息,人为之神气清爽。可惜T和B甚恶之,不能同赏。
芽嫩,忆及新鲜雀舌,遂以水煎之。味甚甘,水色碧,有余香,且能抗风寒。F喜。
 

Comments (5)